文艺人才
范彦奎



作品欣赏










向往魏晋

——范彦奎其人其书

丁自明

 

彦奎引起我注意是他从2004年开始爆发式连续多次入展中书协展览,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关注他的书法学习与创作。

彦奎的家乡在陕南汉中,少小从军来到塞上江南,多年的军旅生活养成了沉稳坚毅的军人品格,表现在书法学习创作上,敏于行而讷与言,也就是说得少而下功夫多。虽然年纪轻轻,却成绩不俗。也因此,复员后能够留在宁夏发展,继而进入银川书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这样的经历会激励后学,只要学有专长,就会有用武之地。是金子总会发光,被赏识的。

彦奎写字以行草书见长。除了个人取法经典之外,或许也受到宁夏书界各位先贤同好的影响。从八十年代以来,行草书见长也是宁夏的地域书风特点。大家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取法成就了一批书法家,彦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彦奎行草书取法二王,走的是帖学一路,他的学书之路和当今书坛主流一脉相承,就是由唐宋入手上溯魏晋。在学习过程中,以二王为主,进而对二王一系的经典广泛取法。尤其对宋四家的苏米黄三家用工甚勤。

晚清民国以来由于魏碑石刻书风流行,各家写行草书受时风影响,碑意浓厚,以至于行书不行。近年来随着对古典书论的解读和宋元以上名家尺牍墨迹的大量出版,行草书中蕴含的古法信息被解码,促进了行草书的大发展。彦奎的学书以碑起步,进而浸淫深入法帖,大量临习《淳化阁帖》、《大观帖》及唐宋元尺牍,写出了行草书的沉着飘逸。我于其工作室见其所临苏黄尺牍手札,注重书写性,字间行间顾盼生辉,草行错落有致,行中留笔,涩中生势,文人气息充盈,仿佛得宋人遗意。

彦奎不惟书法创作,其于书法创作思考也颇有见地。这在当今书坛也是难能可贵的。曾几何时,书坛有一些说法,善书者不善理论,搞理论的不擅创作。彼此存有芥蒂。在与彦奎的闲聊中,发现彦奎对此持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他认为理论对书家学习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对经典的取法上,如果对经典名帖没有客观的态度,在取法上有可能相互矛盾。如果不清晰书法传承的脉络,对魏晋以后名家的取法就难以区分主次。学习书法,其实就是学习经典的过程,没有前人理论经验的指路,很容易迷路而事倍功半。正是这样清晰的认识,使得他很好地把握了行草书的源与流,作品风格出于魏晋,又不偏执于一家一法。同时注重向今人取法,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行间气韵生动,字间动静合宜,注重整体效果而不纠结于单个笔画。整体上看字法、章法和墨法达到协调统一。

除了师法传统经典之外,彦奎注重向当今优秀书家及作品学习。每有国展开幕,彦奎有机会则亲临观展,拜谒名师高手,切磋交流,把握书法发展方向,吸取优秀成果。书法史上,举凡名家,都转益多师。在他们的笔下,世间万象都有影子,颜真卿的“屋漏痕”,怀素见“夏云奇峰”而师之。留下的佳话数不胜数。彦奎正是在师法今人,走入名山古刹的旅途中完成书法学习的一次次升华。

新时期的书法,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呈现繁荣景象。透过浮躁的现象,有识之士看到其中存在的追名逐利、名实不符的问题。对此彦奎也有清醒的认识。借用李嘉诚的话说,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知道谁在裸泳。随着社会风气的转换,书界也将会经历洗礼。只有深入经典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检验。彦奎常说自己就是踏踏实实做好继承。我想,以他的执着与颖悟,虽不轻言创新,但写出自家风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近日我观看了于钟华博士关于《书法档案》的电视讲座,联想到彦奎对魏晋唐宋经典法帖的理解,和他固有的执着精神,相信彦奎会不断取得新成绩的。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热点推荐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