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峰的散文如泣如诉,如一条细细弯弯的小溪流淌着故乡的故事。文章字里行间看似诉说故乡的移动,其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读着他《移动的故乡》,仿佛我的故乡变化也历历在目。我读着他的人生经历,眼前浮现出我的青少年生活。
那个时代,家家户户生活都不易,正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生活艰苦,可是我们都向往去读书,上学是最为重要光荣、高兴、炫耀的事,尤其是能考上初中。上个初中对农村孩子都是奢望,是最幸福的事。我们村上一起上学的小伙伴,小学一年级我们班有三十多名学生,坐的是水泥砌成的土墩子,冰冷的像一块儿铁,教室曾经是养牲口的棚,经过修盖而成的。二年级有了正规的教室,校园没有围墙,周围是农田。操场和教室之间有一条水渠,教室的墙根外面就是稻田。我记得每次打扫完教室,就直接把土倒进田里。因为当时的学生没有带零食的,教室的地是土地,除了土外,就是削铅笔的屑末,连一片费纸都没有。但那时的我们非常快乐,也非常满足,上学几乎成了每一个孩子最大的愿望。至于将来要干什么,我们仍然是茫然的。宁夏是我的故乡,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薛青峰的第二故乡宁夏,给他同样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其它的暂且不论,有《移动的故乡》这本书为证。读着薛青峰在宁夏的生活诉说,唤起了我灵魂深处的愧疚。我记得在我记事起,就常听村里的父辈们说:“天下黄河富宁夏。”而那时的我,仅仅为能吃饱肚子而总想着有一天我一定要离开这个穷地方,到大城市去看看,那里一定比我们宁夏好。等到真的有机会出去看看的时候,才知道我生活在天堂里,我的家乡宁夏不仅是温暖、朴素的宁夏,更是具有宽广胸怀的宁夏,它亘古久远,苍凉俊美。它不仅有粗狂的一面,还有迷人的一面,人称“塞上江南”。宁夏养育了我,是我的母亲。那个年代,除了课本,几乎再无别的书可读。假期就把课本翻过来翻过去地读,书都翻烂了,还是舍不得扔。后来工作了,成家了又把它们搬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存就是20年。那存着的不仅仅是书,是对故乡的一份愧疚,我的愚钝让故乡的发展缓慢了脚步。终于,宁夏翻天地覆地变了,我们也慢慢地跟着它的脚步变得有思想了:宁夏,我可爱的故乡,我深深懂你,我和你永远不分离。薛青峰的散文唱着一首永恒的乡情歌谣。我从薛青峰的散文中读到了母爱父爱及家乡的大爱。想故乡,念故乡,爱故乡是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表现。
(来源:银川日报 2022年4月14日 版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