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模范
学习宣传先进模范|苏小桃文学作品:无悔人生路 敬业奉献人 ——记2023年“银川好人”付赟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8/23 11:14:38


为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银川市文联组织作家对近年来银川市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级等不同层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表现,以期达到引导大家尊崇道德模范,树立良好道德价值尺度,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为此,银川市文联在银川文艺界网开设“学习宣传先进模范”栏目,分期将我市作家创作的宣传道德模范的文学作品进行刊发。


本期宣传道德模范:付赟,男,36岁,银川市气象局准气候银川国家基站气象观测员。自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十余年每年的5-9月驻守贺兰山气象站。每次上山驻守,都要背着装满一周或十天生活物资的背包,步行2多小时,才能到达贺兰山气象站。他克服贺兰山湿冷难耐、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喝不到烧开的水、没有娱乐消遣、贺兰山气象站周围常常有狼、豹等猛兽出没等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准确及时的传送贺兰山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为银川市气象台作出精准天气预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10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银川市气象局三分之二人员被隔离,银川综合观测站业务值班人员由原来的 9 人骤减至 3 人。他作为一名党龄1 年多的共产党员,以“过家门而不入”的爱岗敬业精神,义无反顾的投入工作中,20 多天连续作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小跑的步伐奔跑于观测场、制氢室、探空值班室,全力保障气象观测业务正常运行。他坚守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用实际行动谱写了银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2023年10月,被评为“银川好人”。


2023年度"银川好人"付赟


无悔人生路  敬业奉献人

——记2023年“银川好人”付赟同志先进事迹

文/苏小桃


接到采访任务,我第一时间与付赟同志在电话上取得了联系。电话那边,他没有丝毫的含糊与多虑,也没有先进模范光环下的矜持,而是态度真诚、语气沉稳地与我电话交流后,很快就发来一些个人基本资料、自拍视频和工作生活照。守望大山十余载、观测气象万千回,预报气象求精准、服务于民讲奉献,这是付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讲述他的事迹,就从他的一段视频开始吧。


行走与守望,让大山作证无悔的人生


在忽高忽低的山中小路,身着军大衣、戴着蓝口罩的付赟,迎着呼啸的山风往山上走着,他黑亮的头发被风吹倒背过头顶,连衣帽被大衣领子顶着挂垂在后脑,整个额头有些夸张地外露着。风使他的眼睛时而微眯起来,时而睁大扑棱扑棱着。他的睫毛上、眉毛上挂满了霜花,口罩上也是一层霜雪。他的左侧,是湛蓝的天空下白皑皑的雪地,是雪地里裸露着的杂草与岩石,是远山的松柏与避雷塔……走着走着,一抹阳光从塔顶斜打过来,他走在雪地里,也走在金色的光晕里……


除了军大衣是他的标配,那风、那山、那路、那树木那雪地,以及岩石与避雷塔,每一种物都是刻进他生命里的最熟悉的元素,他热爱它们,它们也成为他工作中生命里的陪伴。


2013年3月,大学毕业后的付赟进入贺兰山气象站工作,成为站里的一名观测员。贺兰山气象站属于国家二类艰苦台站,是贺兰山唯一的高山气象站,海拔高达近3000米,气候条件恶劣,全年大风天数16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则达到-32.6℃,雨灾、洪灾等易发频发。工作期间最难办的是往山上背生活所用物资,单程七八十公里的路,车开至半山腰后有5公里只能徒步,他们背着大包负重行走约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山上。除每年5-10月汛期期间驻守山上时间较长外,其余每月都会上下山2-3次。受山洪影响,山上时常断电停水,“为保障业务,除了做饭、用电褥子外,空调、冰箱等电器都不能用。”就是这份“在别人看来挺无聊的工作”,在他看来,“挺锻炼人的。既然选择了它就没啥后悔的”。因为“喜欢这个工作”,他一干就是十余年。


从穿越曾经的羊肠小道到攀登现在的人工栈道,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到成熟稳练的技术骨干,从一名普通观测员到助理工程师,他行走数万公里路,日月相伴坚守岗位,用自己平凡的经历讲述了国家气象人非凡的故事,也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书写了“银川好人”的精神与风貌。


担当与奉献,用青春谱写靓丽的篇章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用于预测天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气候研究等重要工作,气象数据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科学意义与研究价值,而数据的获取,离不开气象观测员精准的观测。“观测工作如果做不到精准,可能会影响后面的预报,会影响运行或者启动重大天气灾害的等级等等”,“每一步都不允许有丝毫的误差”。他用朴实的语言总结工作感悟,也用无悔的青春谱写靓丽的篇章。


银川市气象局与贺兰山气象站合署办公,原有员工9名,2021年至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3的人员被迫隔离在家。作为入党仅1 年多的付赟,他以“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义无反顾投入工作,每次连续作战20多天,有一次达37天。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高空观测、制氢、放探空气球、防火检查等,1 人承担了原本 3 人的工作,以小跑的姿态往返于观测场、制氢室、探空值班室,将综合观测业务压力降到最低,为保障气象观测业务的正常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单位通常实行轮流值班,而付赟对自己的要求是啥时需要啥时到、哪里需要哪里上。2022年除夕夜19时50分,原本没有值班任务的他接到电话,说气象数据缺测,他感觉事关重要,遂放弃和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连夜赶回单位对主站设备进行检查,23时40分左右即排除故障,恢复主站正常运行。2022年7月,银川市气象局银川国家基准站观测场改造,他顶着37℃的酷热,在观测场地沟里连续布线12天,确保了新型站和备份站数据的正常传输。像新建北斗导航探空系统、排除雷达故障等这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付赟都是第一时间顶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过硬本领,高效服务保障了气象观测业务正常运行。


就是在一次次的迎难而上中,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他总结成绩、积累经验,他精益求精、担当奉献,成为观测站的设备维护小能手,也成为同事心中的热心人。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多次年度考核优秀,先后获评银川市“最美家庭”、全区气象部门“优秀党员”、“银川好人”等荣誉。


习惯与忍耐,让时光沉淀岁月的风雨


银川国家基准站作为全国长期保留人工观测的 8 个台站之一,承担着精细的人工观测任务,为地方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贡献。该站点也是全区观测项目和任务最多的台站,每天要按时获取地面常规、云量云高、气压风向、大气成分、酸雨、辐射、气溶胶等观测数据,记录内容多达20余项。这里是付赟的地面工作岗位,和山上一样,他在这里每天要定时放球2次,24小时不定时观测、3次定时观测,并要详细记录数据、做好报送传输。


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他来说已经习惯了。


他习惯了精灵似的数字,因为生成数据后被编发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终会在那里汇聚成整个中国一天的“晴雨表”;他习惯了风雨霜雪的相伴、日月星辰的相随,因为每一次观测,都是现代科学与人文自然的一次深度对话,是心灵与大自然的一种深刻交流。


因为习惯,他学会了忍耐、变得坚韧。山上气候异常,时常会遇到极端恶劣天气,大风雷雨冰雹来袭时,他们依旧坚守岗位不曾离开。一个雷雨天,他做完观测正站在操作平台正发重要报告,一个滚地雷在窗外炸响,直线距离仅一米左右,巨大的声音将他惊倒瘫在椅子上,好几分钟才缓过神来……时常,寂静的大山里,孤独是心底疯长的野草,却每天还要在后半夜打起精神做好观测。为了调节心情,他学会了与自然对话,用镜头记录贺兰山的奇异风貌,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多次被报刊采用。倾听风声、对望山峦,喂养雏燕、亲近岩羊,这些都是他生命底色上沉淀的岁月芳华。


而这岁月里,母亲生病住院20多天,他值守岗位没能尽孝一天,孩子出生38天,他丢下妻儿驻守山中将近一月;在家人最需要陪伴的疫情期间,他却连续奋战在工作一线……这些失去陪伴家人的往事,则成为他生命中的另一种沉淀。


风霜雪雨气象情,敬业奉献最美人。付赟同志坚守在雄伟的贺兰山上,他恪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工作宗旨,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气象观测事业,以爱岗敬业与担当作为的精神谱写了银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苏小桃(笔名素人、晓桃),女,回族,宁夏西吉县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银川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0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参与编辑多部书籍及刊物,出版文学作品集《抬头一片天》,创作情况被收录《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当代卷)》。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