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银川市文联组织作家对近年来银川市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银川市级等不同层次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表现,以期达到引导大家尊崇道德模范,树立良好道德价值尺度,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为此,银川市文联在银川文艺界网开设“学习宣传先进模范”栏目,分期将我市作家创作的宣传道德模范的文学作品进行刊发。
本期宣传道德模范:杨亚琴,女,45岁,银川市金凤区第四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1999年至今,她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和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把教育当成事业,结合移民地区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校内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出“马兰花开朵朵香”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理念、“马兰花开润学育德”的校园主题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目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国传统文化示范校称号、全国德育先进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她本人被评为银川市、金凤区党代表、金凤区良田镇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金凤区级骨干教师,多次获得银川市、金凤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和各级教学竞赛奖项。2022年1月被评为“最美金凤人”,2023年10月,被评为“银川好人”。
马兰花开朵朵香
——记金凤区第四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亚琴
闰平
马兰花被认为是勤劳、勇敢、不畏艰辛、乐观进取精神的化身。银川市金凤区第四十小学校长杨亚琴,就像一朵马兰花,扎根那里十几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马兰花精神植入每一个孩子心中,让他们迎风绽放、朵朵飘香。
1999年从师范专业毕业后,杨亚琴被分配到贺兰县一所农村小学教书。后来合乡并镇,杨亚琴又从贺兰县被调往金凤区良田镇一所乡村小学。2009年3月,杨亚琴再次服从分配,走进良田镇原西台小学。
只有四排小平房,学校全是土路,一片泥泞,孩子们在土操场上追逐玩耍,每一个人都被粗粝的风吹得脸蛋皲裂。到处都是狼藉一片,毫无章法,也毫无美感可言。小院里唯一一口压水井是全校师生的水源。路边的几根大葱是校园里能见到的唯一绿色。冬天教室取暖靠一个铁火炉生火,孩子们每天早上带着玉米棒接力烧火。一到第四节课,孩子们纷纷拿出铁饭盒热饭,满教室的炒土豆丝味儿就串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慰藉着他们饥肠辘辘的肚子。
这是良田镇原西台移民小学留给杨亚琴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每一次站在学校门口看到这让人恓惶的情景,杨亚琴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作为一名师者,她在内心坚定了一个信念:改变,从现在开始。
旧貌换新颜,辛勤的汗水洒满学校的每一寸土地
最初的原西台小学院内,有一个很大的狼藉不堪的水坑,既影响美观,又具有安全隐患。杨亚琴到任后,首先从改善教学环境开始,把大水坑改建成了一个小花池。到了春天,给花池里撒下花种,浇水、施肥,盎然生机自此在这所移民小学燃起希望,孩子们眼中有了不一样的颜色和风景。
接下来,杨亚琴带领学校的16位老师,在校园里种起了第一排柳树,绿植一点点覆盖黄沙,遮挡骄阳,孩子们在绿荫下兴高采烈地打乒乓球,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杨亚琴一步一步规划,一步一步实施,一点一点进步。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里有了第一片砖地,孩子们不用再“雨天一腿泥、刮风一身土”再后来学校里有了水泥路,干净、平整,孩子们在水泥路上奔跑着打闹着,庆祝当初的不堪岁月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背篓。教室课桌都套上了紫色的桌布。“六一”儿童节那天,杨亚琴带着16位教师给学校350多个孩子过节。那是他们第一次享受被老师格外关注的感觉,孩子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从每一个细节中的变化感受到了新校长带给他们的温暖。
杨亚琴刚来的时候,学校只有十六名老师,三分之一是农村教师,三分之二是城里交流来的老师,心思大多都不在这个地方。可是看着杨亚琴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小到开学典礼选配曲,大到学校文化体系打造,不少农村教师打心底里佩服,城里老师也慢慢定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杨亚琴鼓励老师们站在孩子们中间,支持老师们穿漂亮衣服,乡村小学因为老师们的美丽自信而显得更加富有活力。老师们慢慢发现,在这所乡村小学,人生一样可以精彩发光。
后来,这所乡村小学一年一个样。从一片狼藉、黄沙漫天到绿柳成荫、窗明几净,再到如今的高标准教学楼和运动场馆建设,杨亚琴一直庆幸,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心田植绿被,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催开满园花香
班子队伍要整,作风纪律要整,杨亚琴带队陆续成立了总务、少先队、办公室等部门。2018年,西台小学更名为良田小学,原来的四排小平房换成了5栋教学楼,学生人数也从2009年的350人逐年增加到了1200多人。这些看得到的可喜变化,让杨亚琴内心获得了不一样的成就感,每一次想起来都会让她潸然泪下。
那年冬天,杨亚琴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堆雪人。虽然她知道师生们已经住进了亮亮堂堂的教学楼,但她还是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了急需改变的另一个精神层面的世界。校舍焕然一新,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孩子们没有文化活动,学校基础设施薄弱,精神文化更难以保障,这是比修建硬件设施更重要的事情。
“老师,娃成绩不好你就打!”这曾是杨亚琴家访时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话。
沙地上坚强生长的马兰花给了杨亚琴灵感。在杨亚琴看来,马兰花体现了勤劳勇敢的品质,每一朵都似乎代表着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她希望孩子们能像马兰花一样顽强成长。从此,马兰花香绽放在良田沙地,而“马兰花评价体系”的推出,打破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唯成绩论”第一次在这里被打了折扣。
朵朵花不同,朵朵有香气。“马兰花评价体系”将学习、读书、诚信、劳动、安全、德育等评价标准融入到了评价体系中。孩子们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学校的很多陈设也融入了马兰花的元素,孩子们时时刻刻都会提醒自己要像马兰花一样顽强拼搏。不经意间,曾经在泥里打滚的乡村娃成了懂礼貌、有理想、爱干净的好少年。
马兰花开朵朵香,农村娃娃变了样。“马兰花评价体系”的应用推广,让这所不起眼的乡村小学陆续获得教育部第二批中华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校、全国德育典型经验示范校、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有人问杨亚琴:“为什么这些孩子都追着跟你问好?低年级的喊你‘校长妈妈好’,高年级的喊你‘美女校长好’?”
杨亚琴笑着说:“我知道这是孩子们对我发自内心的爱。我和孩子们一样,也像马兰花一样顽强成长。我看着学校一点点蜕变成今天的模样,其实学校也成就了我……”
14年光阴,她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离到城里环境更好的学校,然而她一次次放弃。14年时间,起早贪黑在这所乡村小学默默耕耘,杨亚琴早已把自己交给了移民村的教育事业。如今,良田小学更名为金凤区第四十小学,在校老师达到70多人,其中50多位老师都是家住城里,在乡村执教。这些老师中,有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凤城名师,也有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返乡大学生。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望着孩子们一张张质朴纯真的面庞,杨亚琴深知,乡村教育要为乡村振兴服务,要承认乡村教育的差异性,在政策、机制、内容上走差异化道路,不能简单地复制城市教育,更不能跟在城市教育后面追。
每天早上从阅海万家驱车一个多小时到学校,晚上摸黑回家,穿越城市繁华深耕乡村厚土,杨亚琴知道,未来的路,任重道远。她要用马兰花精神引导全校师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乡村孩子立足乡土、敬爱自然,教育他们为乡村福祉而学。因为她深深懂得,马兰花精神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灯塔,更是教师队伍的主心骨。杨亚琴坚信,沙海之上会开满马兰花,漫天香气会让这片移民村更加美丽可爱。
作者简介:闰平,本名王文平,甘肃庆阳人,现居银川。在《黄河文学》《宁夏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十余万字,部分获奖。现为宁夏作协会员,银川市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