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训
黄河与世界视域下的诺贝尔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诗歌的翻译、传播与鉴赏
发布时间:2020/11/17 10:33:07

11月7日,距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间一个月后,“黄河与世界视域下的诺贝尔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诗歌的翻译、传播与鉴赏”活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举行,两位非常了解格丽克的文学工作者来到银川,与本土作家、诗人展开了一场银川与世界的文学对话。


2020年10月8日,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对宁夏的读者来说,格丽克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因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话,拉近了这位站在国际文坛顶端的女诗人和普通读者的距离。


让我们跟着翻译格丽克作品最多的翻译家柳向阳、格丽克最重要的两本作品的责任编辑管鹍鹏、还有诗人、《十月》杂志社事业部主任谷禾以及诗人、银川市作家协会主席、银川文学院院长唐荣尧几位拥有丰富创作和翻译经验的大家,一同走进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的世界。


在唐荣尧老师幽默风趣且有料的主持引导下,柳向阳、管鹍鹏、谷禾三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陌生的面纱。


在此,将几位大家的精彩发言部分整理如下:

1

因为喜爱,所以选择

柳向阳是国内翻译格丽克作品最多的翻译家,他与格丽克的结缘仿佛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


2004年,柳向阳因为做一篇关于美国桂冠诗人的论文,开始混迹诗歌翻译论坛,格丽克此时刚好成为2003-2004年度的美国桂冠诗人。这一年,柳向阳在论坛上贴出了第一篇自己翻译格丽克的作品《爱之诗》。


2006年开始,柳向阳已开始陆陆续续翻译格丽克的诗歌。


2007年,他读到格丽克《幻想》一诗时,真正感受到“她的诗像锥子一样扎人”


最初,柳向阳想做一本格丽克诗的诗选,但在联系格丽克沟通这个问题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格丽克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如果翻译则需要将她的11本诗集全部翻译,而非做一本诗选,即使是在美国她也未做过。


面对这样的要求,同样选择格丽克的责任编辑管鹍鹏也说到:“她是一个作品感非常强的作家,每本诗集都是一组诗,都是一个作品。”


管老师当时所就职的出版社在外国文学的小说出版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他自己是非常喜欢诗歌的,2011年,在找选题的过程中,就选择了格丽克。有了共同的喜欢,在范静哗的推荐下,管鹍鹏在结识了柳向阳,两人开始了将格丽克的作品带入中国市场的漫漫历程。


2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源于为爱发电


在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们才开始知道这位美国诗人的名字,但柳向阳却是一见钟情,对她的诗深深着迷。


柳向阳感慨地说到自己的翻译生涯中,翻译过的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作为粉丝真正喜欢而去翻译的作品,另一种是出版社约稿的项目翻译,涉及到文学的主要还是“喜欢”。


因为喜欢,他用了10多年的时间翻译格丽克的作品,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翻译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快乐。他形容格丽克是一个“毛毛虫变为蝴蝶的诗人”,他在翻译的过程中与作者自己的成长是一致的,这么多年的喜爱和坚持对自己的成长也意义非凡。


诗歌在文学出版方面其实是比较小众比较窄的一个面,管鹍鹏说自己也是格丽克此次获奖之后,才开始关注自己曾负责出版的她的两本作品的销量,从而证明诗集还是有反响的。


为什么他当时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呢,他说:“一个编辑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做事情,要是怕风险,就别做了”。


谈到这个问题,谷禾也从出版人的角度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他告诉我们:“不要认为诗歌都是不赚钱的,出版人在选择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眼光,对于有特色有质量的作品要有信心。” 


3

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盛名难副?


在格丽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人去读她的作品,有不少人做出“就这?”的评价,觉得她获奖名不符实。


那么,我们该从什么层面去理解和鉴赏格丽克的诗歌?


谷禾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谈到读格丽克诗的时候,的确感觉如她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书名一样,能够感受到她的生活面是很窄的,不论是其早期描绘自己的小日常和生活,还是晚期更多的是关于信仰的内容。


但是,不能简单地从文本上对她的作品进行探索,格丽克描写日常生活却能写出我们普通人的感受,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这样的诗人——杜甫,他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同样,格丽克也同杜甫一样,进行的是一种“日常性写作”。能够将个体生命与世界摩擦所产生出来的那种闪电一般的疼痛,她能抓住那种诗歌核心的东西,并将这种探索表达出来,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谷禾在回答现场文学爱好者提问的时候,也拿出自己写的一首诗《老王来访》来举例子,他认为创作者能够抓住生活里这样有温度的洞察,并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成全其实是极其不容易的。


4

格丽克诗歌的独特性


管鹍鹏认为格丽克的诗歌是非常微妙的,她早期那种激烈情绪的表达是非常到位的,而在中后期她在写作的题材和创作方法等方面至少做出了两次改变。


诗歌本身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在诗歌里题材反而是次要的,即使是同一个题材,看似说的是一回事,但调子一转,说的又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诗歌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


谷禾则谈到,一般的诗人是使用已有的语言,而优秀的诗人是创造语言,好的作品不需要考虑太多文学之外的因素,作者应该相信自己读者的发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然后去思索和创作新的语言。

 

用十多年时间翻译格丽克作品的柳向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举例讲解了同样题材下的不同表达。海子在《王冠》一诗中与格丽克用了同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格丽克写了前半段,海子写了后半段,所谓“天才会有相遇的地方”。


格丽克会用神话构建一个框架,做成结构性的东西,然后把需要的内容放进来,可以说她的作品是经过“设计的东西”,在后面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觉得缺东西,她也会补上来。


谷禾作为一个创作者而言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习惯,他谈到写作即兴的东西是有的,但大的东西的确是需要设计的。而写作过程中又不一定会按照你的设计走,因为写作一旦启动后,你笔下的人物会推着你走。


5

读不懂格里克的诗到底是什么问题?

因为翻译还是排版?


柳向阳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实是没有很大的权利的,都会尽量去进行还原。自己在这么多年翻译格丽克作品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都会及时去与她沟通,即使是自己没有想到,格丽克认为需要告诉他的部分也会积极跟他说。


管鹍鹏则说道,翻译过来的作品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断句和排版,是因为作者本来的韵在哪里,作者有她自己的讲究和对诗体的要求。


谷禾则认为读者读诗也是诗歌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去纠结“懂与不懂”,因为读者想的可以和作者想的不一样,如果一模一样的话就缺少了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文学除了教化意义外,还有审美的意义。


谷禾作为一个诗人,在最后回答提问时说到:“诗歌创作最难的是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发现诗,诗就是我们所过的生活,是我们日常的日子。”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在几位老师的思想激荡中,我们离诺贝尔文学奖更进了一步,希望格丽克的诗歌像感染他们一样,为更多的人带去力量。



最后,分享几首露易丝·格丽克的诗,让我们一同感受其中细微而动人的温度:


《爱之诗》

  

总有些东西要由痛苦制作而成。

你妈妈织毛线。

她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

它们曾作为圣诞节礼物,它们曾让你暖和

当她一次次结婚,一直带着你

在她身边。这是怎么成的,

那些年她收藏起那颗寡居的心

仿佛死者还能回来。

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血,你的女人们

像一面又一面砖墙。


《登场歌》

 

从前,我受到伤害。

我学会了

生存,作为反应,

不接触

这个世界:我要告诉你

我想成为——

一个倾听的装置。

永不迟钝:安静。

一块木头。一块石头。 


我为什么要分辩,论证,让自己疲惫?

那些人正在其他床上呼吸,

几乎无法明白,因为

像一个梦

无法控制——

透过百叶窗,我观察

夜空里的月亮,阴晴圆缺——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去见证

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经看到

出生和死亡,我知道

对于黑暗的自然界而言

这些是证据,不是秘密——


《白百合》

 

正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在两人间造一个花园,像

一床星斗,在此

他们留恋着这夏天的夜晚

而夜晚渐冷,

带着他们的恐惧:它

可能结束一切,它有能力

毁坏。一切,一切

都可能迷失,在香气中

细长的圆柱

正徒然地升起,而远处,

一片巨浪翻腾的罂粟之海——


嘘,亲爱的。我并不在乎

我活着还能回到多少个夏天:

这一个夏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永恒。

我感到你的双手

将我埋葬,释放出它的辉煌。


《预兆》

 

我会骑马与你相会:梦

像生命之物在我四周聚集

而月亮在我右边

跟着我,燃烧。 


我骑马回来:一切都已改变。

我恋爱的灵魂悲伤不已

而月亮在我左边

无望地跟着我。 


我们诗人放任自己

沉迷于这些无休止的印象,

在沉默中,虚构着只是事件的预兆,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深层的需要。


爱洛斯

 

我已经把椅子拉到旅馆窗前,看雨。


宛如在梦中或恍惚中——

在爱中,但仍然

我一无所求。


似乎没必要再接触你,见到你。

我只想要这些:

房间,椅子,雨飘落的声音,

许多个小时,在春夜的温暖中。


我不再需要别的;我是全然地满足。

我的心已变小;它只要一丁点儿填充自己。

我看着雨水瓢泼而下,在变得黑暗的城市之上——


你不再被牵挂;我能放你

过你需要过的生活。


黎明,雨渐渐稀疏。我做些

人们在晨光里做的事,我宣判自己无罪,

但我走动像一个梦游人。


这已足够,这不再与你有关。

一座陌生城市里的一些日子。

一次谈话,一只手的触摸。

再后来,我摘下了结婚戒指。


那是我想要的:无牵无挂。


嘉宾介绍



柳向阳

诗人,译者,翻译出版美国诗人杰克•吉尔伯特诗集《拒绝天堂》《诗全集》,露易丝•格丽克诗合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加里•斯奈德诗集《砌石与寒山诗》《山巅之险》。


管鹍鹏

昆鸟,诗人,1981 年生于河南睢县。出版有诗集《公斯芬克斯》《坏手》《乐园》,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谷  禾

诗人,《十月》杂志社事业部主任。1967年出生于河南。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宁静》《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北运河书》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多种。


唐荣尧

诗人、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一部,《西夏史》《消失的帝国》《月光下的微笑》等20多部历史散文集。受聘担任《神秘的西夏》《六盘山》等央视大型史诗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总编剧、总撰稿。


丨指导单位丨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丨主办单位丨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夏作家协会


丨承办单位丨银川市作家协会、银川文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丨协办单位丨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杂志、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宁夏诗歌学会、《黄河文学》编辑部、银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丨执行单位丨宁夏大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大象慢生活


没有了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