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
校园文学,埋下种子静待花开
发布时间:2016/3/17 9:57:12

来源:《银川日报》





最近,由银川市文联和银川日报社共同发起的“银川市作家协会校园分会”正在筹备当中,包括宁夏大学、银川一中等在内的院校,积极参与筹备。一时间,校园文学受到银川各类学校的关注——


    与10年前校园文学风靡校园的盛况相比,目前高校里的文学氛围已经渐渐消散。于是,有人怀念校园文学曾经的美好,希望能重振校园文学;还有人说,培养感受、思考和生活的能力才最重要,学生时代,只要埋下文学的种子,迟早有一天会慢慢发芽。

    记忆 曾经文学是校园最热闹的事

    “宁夏大学图书馆的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过道里都是席地而坐的学生,张贤亮先生说到精彩处,报告厅里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多年以后,回忆起参加张贤亮文学交流活动时的“狂热”,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的王佐红还是有些激动。

    在那个微信还没普及,连上网都是奢侈的年代,阅读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消遣方式,而和知名作家面对面的场面,更是堪比时下的追星。

    王佐红目前供职于一家出版社。2005年,银川市文联主办的《黄河文学》与11名银川市近年来创作势头较好的青年作家签约,王佐红是其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

    2005年前后的高校校园里,办文学社、出校园文学杂志、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几乎成了文学爱好者的“标配”,而在期刊发表文学作品,还有可能成为校园名人。如有的人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经常有人会说这家伙还是个作家呢。2006年,时为宁夏大学四年纪学生的兰喜喜,出版了一部叫《零度青春》的长篇小说。随后,这个白天上课晚上躲在宿舍里熬夜写小说的腼腆少年,就成了校园明星。

    当年这样的明星几乎每所高校都能找得到几个,由于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宁夏共青团还联合各高校进行校园明星选拔,先后产生的几位“文学之星”,目前也还在坚持创作。

    在宁夏作家中,很多人都有高校参与校园文学的经历。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舒清、郭文斌,就曾给宁夏师范学院的校园刊物《山城》投过稿,诗人杨森君、杨建虎等人,读书期间就曾直接参与创办文学社团。

    现状 连中文系的学生都不热衷写作

    如今再回到大学校园,文学已经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话题。

    陈竺,宁夏大学雨巷文学社社长,每学期他都要给80多个会员出一期校园文学杂志。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不容易。“在中文系竟然约不到质量高一些的作品,一学期一次的杂志都办不起来。”陈竺说,文学社目前成了冷门社团,原本是文学社主力的中文系学生,没有参与社团的积极性,甚至连写作都没几个人在坚持,读书也是按照老师的书单,再就是看一些畅销书。

    “好不容易招收到成员,结果参加活动还都不积极,不像动漫社能招上百人。”陈竺说,文学社已经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氛围了,平时的活动也大多是为了配合学校的文化艺术节,搞点征文活动,像作家进校园这样的活动,社团想都不敢想。“作家来了,没人来参加咋办?”

    “雨巷文学社最辉煌的时候,参与人数在500人左右。”根据宁夏大学社团联合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以前,文学社团是校园里参与人数最多活动最广泛的社团,而这几年公益性社团和演绎类社团成为主流。

    实际上,银川各高校的校园文学都处于相似的状态。北方民族大学是宁夏文学类社团最多的高校,白鹭诗社、诚觉读书社、新绿文学社、初雪文学社等社团,囊括读书写作等内容,但运行现状不容乐观。该校的写作课老师徐玉英感叹,现在想参加外地组织的征文比赛,都收不上来作品,只能用写作课的作业。

    其实,各高校的社团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学校会拨给社团不算多的经费,负责提供场地让学生举办活动。而学校都有各校校报等相应报刊,供学生发表作品。“即便是有稿费,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分析 时代在变,文学的地位也在变

    一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火蓬勃的校园文学,前不久引起网络热议,一篇关于校园文学由于“缺稿、缺钱、缺人、缺政策”已经到了决定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的危机时期的报道,引起不少人对校园文学现状的关注。

    银川文学院院长唐荣尧,是银川市作家协会校园分会筹备的主要推动者,曾经是国内校园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据他介绍,当年和他一起在校园里参与写作的作家们,目前大多在鲁迅文学院、部分文学期刊等处担任要职。“是写作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

    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繁荣的时候,诗人、作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文学青年”对一个喜欢文学的人来说,绝对是褒奖的称呼。世易时移,现在要是叫别人“文学青年”,则会被以“你才文学青年,你们全家都文学青年”的戏谑方式回应。

    现在,高校里流行的“文学青年”一词,已经被“文艺青年”这个词替代。“写作熬时间不说,还不容易获得认可。”喜欢写诗的大学生李科,尽量不让人知道自己写诗,他怕被嘲笑不说,自己也觉得这个爱好有点“与众不同”。

    从热衷被人叫“文学青年”,到怕被人喊“文学青年”,这个变化在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雨巷文学社辅导老师李生滨看来,完全能够理解。上世纪80年代,写作很吃香,这与当时的生活娱乐方式单一有关,社会也崇尚文化。现在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当大,生活娱乐方式也丰富了很多,文学相对小众。

    “前几年,我带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作品也不足为奇,现在的本科生有时候连文学期刊都不读。”李生滨觉得,要想把大学生拉回到文学中,必须有相关的扶持政策。记者留意到一条与李生滨的想法相对应的新闻,南京大学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于3月9日公布,其中有一条针对文科类考生的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两篇文章等条件,就可获得自主招生资格。

    希望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颗文学的种子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种下了作家梦,但是很多学生的作家梦却梦断考场。”银川二十四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宋玉萍说,很多学生为了考试放弃了写作我们觉得太可惜,但是考不上大学又会失去更多机会,孰轻孰重?

    曾三次获得《民族文学》年度奖、出版多部作品集的青年女作家阿舍,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分析,学生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感受、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写作倒不是最着急的事情。“只要心中种下写作的种子,它迟早会发芽,没有必要为此担忧,也不需要为之呼喊。”

    其实,高校校园文学虽然氛围不比十年前,但写作的种子仍在悄悄播洒。

    与高校文学氛围相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似乎更热衷写作。

    由银川日报社、银川市教育局、银川市文联等共同主办的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已经连续举办6届。仅去年的现场作文大赛,就吸引了全区50多所学校的6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

    在银川市作家协会校园分会筹备过程中,部分获奖学生所在的学校,积极参与筹备,一些学校还派有写作天分的学生代表参与,他们希望能让学生种下作家梦的种子。在银川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韩继宏看来,现在的中学生不太重视文学写作,有些怀有文学梦的学生,因为没有平台而放弃梦想。

    宁夏大学中文系学生李胜利,从高中时就开始学习写诗,去年宁夏大学和厦门大学学生交流时,他还带着自己的创作的300多首诗歌,专门向著名诗人舒婷、诗歌评论家陈仲义夫妇求教。而在没有文科专业的宁夏医科大学,学生自办的《银杏树》杂志广受欢迎。不过该校的团委书记张龙说,学生们有热心,但是缺乏专业的平台和指导,他希望银川作家协会的作家们能时常去学校做交流。

    按照银川文学院院长唐荣尧的设想,银川市作家协会校园分会的成立,目的也并不是培养出多少校园作家,而是给每一位喜欢写作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作家梦这颗种子悄悄发芽,有机会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田鑫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