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贺兰山上的中国风——用簪花、汉服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发布时间:2018/11/12 10:48:50

       一群热爱生活的小伙伴们如约而至,来到中国文艺志愿者银川服务基地,参与最新一期的社会大课堂《贺兰山上的中国风》,在这秋意渲染之时,用手工簪花和汉服秀共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我们邀请到拾梦艺塾工作室的别闷闷老师为大家带来手工簪花活动和汉服大讲堂。

       簪花是头饰的一种,有绢花、罗花、绫花、缎花等等。佩戴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妇女簪花戴彩的形象。北宋时期也有“四相簪花”的典故,说的是一种名叫金缠腰的花的花瓣,被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剪下,插在了他宴请的三位宾客以及他自己头上,后来四个人先后做了宰相。北宋科学家沈括将这个故事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总之,佩戴簪花历史悠久,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传统的手工簪花是将平面布料通过捏合、拼接的方式形成立体花型,再通过胶水粘贴、配饰搭配制成,隆重而不失优雅。别闷闷老师本身就非常喜欢韩美林先生的作品,毛茸茸动物水墨画尤其是她的最爱。她将韩美林动物水墨画和传统的手工簪花相结合,选择了水墨兔子和熊猫作为簪花的装饰,搭配着传统的花型和檀木簪子,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美林风”手工簪花。古风簪花和韩美林艺术相结合,并不显得违和,而更显得俏皮可爱,更加别具一格。

       汉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自然演化形成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承载了染织、刺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别闷闷老师除了是一名手工达人,更是一名坚定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为了配合今天“中国风”的主题,别闷闷老师特意从自己的汉服社带来了不同样式的20套汉服,并从汉服的历史渊源、服饰结构、纹饰配件、形制类型等方面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浪漫优雅的汉服文化大讲堂。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谦和内敛,对美的追求不是极致的细腻就是低调的奢华,加上纺织业的相对发达,绫、罗、绸、缎、丝、帛、锦、绢……每个时期都营造了让人惊叹的服饰之美。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恐怕很多人随便就能说出几个词: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礼乐工农,风俗物产……但若再往深一点说,可能就会难倒一大批人。就像纪伯伦的那句名言:“我们已经走了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传统工艺、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慢慢的都在大众的观念中流失,濒临消失的边缘,岌岌可危。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服饰是一个地区迈入现代之前最后的留影。汉服不仅是一件漂亮的衣裳,更是承载着几千年华夏文明。

       韩美林艺术馆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基地,发掘传统文化之美,将传统文化、艺术普及并推广给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社会大课堂的意义所在。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供稿)




活动现场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