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信息
宁夏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银川站)活动走进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
发布时间:2019/12/19 15:23:03

“变脸太有意思了,我太喜欢了!”12月16日,银川市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多功能厅内一片热闹场景。神奇的变脸绝活儿赚足了孩子们的眼球,引得台下掌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在宁夏秦腔剧院马斌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热情空前高涨,大家纷纷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探究竟,零距离的互动让孩子们也体验了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精彩节目后,百名孩子或在认真剪纸,或在学习操作扎染,还有的则专注制作粮食画,手绘脸谱。另一边的舞台上,十几个孩子则跟着宁夏秦腔剧院的马斌老师认真地学习戏曲动作,唱念做打,孩子们练起来一板一眼。当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银川站)活动走进唐徕回民小学,孩子们通过零距离欣赏中华传统变脸艺术、欣赏秦腔选段、观看视频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直观认识。在随后的非遗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更是通过亲手参与制作进一步建立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戏曲是国粹,我非常喜欢。”正在手绘脸谱的五年级学生秦思雨告诉记者,老师为其详细讲解了戏曲脸谱所代表的意义,每一种颜色就能和这个人物的性格挂钩,通过脸谱就可以了解人物,很有意思。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戏台上的他就是红色脸谱,代表着他的忠贞英勇,而黑脸的包公脸谱则代表着公正不阿。

学习扎染的同学则对这种神奇的手工操作充满了好奇。将白色的绢布对折起来,在老师的教导下,通过染色,就能得到一块图案对称的绢布。负责扎染教学的张甜甜告诉记者,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100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王彩莉介绍,该小学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用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收获知识。对此次由自治区文明办、政协办公厅、教育厅、文旅厅和银川市文联共同主办,华兴时报社承办的活动,学校积极支持并希望能借助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让更多孩子形成学习常态。参加活动的国家二级演员、宁夏秦腔剧院演员马斌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和孩子们互动,共同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银川市文联党组书记张秉东说,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学校一直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启蒙职责,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从小抓起。市文联也将积极发挥作用,支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兴庆区唐徕回民小学党总支书记王金文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给予了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平台,也让学校老师有了学习培训的资源,这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今后,学校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力气,发挥更多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主办方共同帮助更多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传统文化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来源:《华兴时报》


活动现场

扫一扫关注微信